死亡還是許多人所避忌的話題.
有部電影 《相約星期二》;
最近在心理治療課堂上, 略微看了幾段, 對一般人或許有啟發性.
裏面有幾段話, 筆者覺得話中的内容有待商榷 :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
“可没人愿意相信。
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的话,我们就会作出不同的
反应。”
人不是不願意相信自己會死的事實, 而是覺得死亡仍然離自己很遠.
一旦與死亡有所接觸就會不知所措.
“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
这样做会更有帮助。
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正常的人都知道自己會死, 但許多人不會意識到死亡隨時會到訪.
可能未作任何準備.
什麽又是準備呢?
死前把家人安頓好? 買了幾份保險?
立下一份遺囑? 或則交待身後事應該如何處理?
死前做一番臨終關懷? 學佛強調安排助念等等.
有人或許會問難道不應該做這些準備嗎?
筆者並不否定這些, 關鍵是這些能起多少幫助.
但我想有多少人自己會在精神與心靈上做準備? 平時可曾觀照諸法的實相?
只有真體會, 才能有寂静.
生前能領悟生死, 不應該使人消極. 而是更熱愛生命.
但是珍惜生命中的人、事和物, 在臨終時又能否放下一切? 這需要智慧.
“今天是我的大限吗?”
先學習感恩自己能呼吸的每一刻.
只有對此時 (當下) 自己仍活着有所感恩, 才能問死亡何時來臨.
或許每天應該在未入睡前, 問一下明天是不是自己的大限.
“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看似很透徹? 是這樣嗎?
仍然有所住.. 還是很在意有生和有死.
是不是死了就如燈滅?
“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
“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
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
其實不少人也能視人生如梦,這沒什麽好驚訝的.
關鍵是死後的 “寄托”, 很多宗教哲學都嘗試給于解釋.
有些人認爲死了如燈滅, 不然就冀望梵我合一, 升上天堂, 得道升天,
往生淨土等等.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還說: “遠离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但是如果我們告訴別人: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亦不見涅槃可樂生死可厭。何以故。
不見生死況復厭離。不見涅槃何況樂著。如是修般若波羅蜜。”
我想很多人會錯愕.
“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
佛法說得更深入:
《大方等如來藏經》
譬如真金墮不淨處。
隱沒不現經歷年載。真金不壞而莫能知。
不淨處者無量煩惱是。真金寶者如來藏是。
“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
人意識到死亡和在等待它的來臨, 觀點或許有所改變.
但這多少帶點被動性.
“伤心是一帖治愈创伤的良药。”
很多人並不懂得如何面對悲傷, 也有不願接受自己有情感的一面,
壓抑深藏的悲傷, 正常的抒發是需要的也是正常的.
傷心是不是一帖良藥, 這不是絕對的.
適當的抒發有正面的作用, 但長期陷入悲痛則不然.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ReplyDelete每天如此观,相信无常来时也能无牵挂。